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合阳脱贫攻坚带领贫困户“拔穷根”

    信息发布者:unusual倩
    2017-06-28 00:02:01    来源: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   转载

                         产业兴 百姓笑

                         ——合阳脱贫攻坚带领贫困户“拔穷根”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各级党员干部要有“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本报今日推出的《合阳脱贫攻坚带领贫困户“拔穷根”》长篇报道,充分展示了合阳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取综合措施“输血”扶贫,让贫困户“恢复造血功能”,产业脱贫中的举措、成效和经验。令人振奋赞叹,值得各级领导关注和借鉴。

      李博 李金蔚 通讯员 吉宏伟 王晓丽 文/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合阳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51万人父老乡亲,在县域14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响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

      溉灌修路留住了旱塬300亩“红提方”

      位于新池镇坡赵村3组旱塬地的“红提方”是目前村上的经济主导产业,平均每亩地收入在8000~10000元左右,16户贫困户54口人已依靠着红提实现了全面脱贫。

      坡赵村路两旁的红提枝枝蔓蔓的顺着架子蜿蜒,乳白的小花已经褪去,梗上的枝叶悬垂着大片翠绿的叶子,像体贴的小伞在风中摇曳着,为那刚长出不久青实的红提穗遮阳避雨。村主任乔光富看着这一切,思绪万千:“是县扶贫办为我们保住了这300亩方田”。

      49岁的雷建红家里3口人,孩子上学曾成为他主要的致贫原因,仅去年一年他的5亩红提就收入4万多元,摘掉贫困帽子的他心劲很大。

      54岁的雷增民和妻子从园子里出来,骑着摩托穿过坡赵宽敞的村路,高兴地说:“不光改渠,还修路!”他以前是个瓦工,当时县土地局帮扶村上修了510米“通村路”,红提不愁运不愁销,政府帮农民把风险降到了最低,大家自然有了干劲。

      但这百亩方田曾因浇不上水几度面临毁园危险。2015年,红提要挂果了,群众眼看着有收益了,其中110亩的旱塬地让这里的浇灌成为最大难题,改灌扩灌,势在必行。但村上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就在一筹没展之际,县扶贫办给了极大的帮助,让园区得以健康发展。

      乔光富至今还记得,县扶贫办综合开发股长王亚平前来设计改灌的场景:“他裤腿上全是泥,用脚一步步在地里丈量着,那时候根本不知道是县上下来的领导,还以为是工队干活的工人。”

      改灌设计前后两个月时间,风里雨里,扶贫办的干部随叫随到。他坦言,正是因为县扶贫办水利改灌的大力支持和这些全心全意帮扶脱贫工作的好干部,扶贫工作才得以扎实开展,坡赵村才改变了以前贫穷落后的面貌。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现代农业园区让农民实现高效农业增收

      “乘舆济人,不如成其徒杠舆梁”,只有让农民掌握了真正的科学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高效增收才能让他们彻底拔掉穷根。

      2016年,合阳县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帮扶16571户贫困户5.96万人发展红提、樱桃等经济作物4万余亩。

      福源现代农业园区位于距离坡赵不远的新池镇南沟村,是合阳县委县政府重点打造的产业脱贫示范基地。近年来,该园区不断吸收新池镇各个村组贫困户加入,为他们提供技术扶持,互助资金和免费设备。

      南沟村支部书记肖万顺说:“园区以合作社形式吸收南沟及周边村296户农民,其中贫困户158户,南沟村贫困户70户。”

      南沟村4组的贫困户秦德红,常年在韩城、山西一带矿上打工,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学,一度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自从加入葡萄产业园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一年他的红提就收入15万元。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力量尝到甜头的他,如今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拿上了初级职业农民资格证,从贫困户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

      这里不但是南沟脱贫攻坚的主阵地,新池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也是合阳县培育新型农民的摇篮,目前园区内有32名持资格证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用现代农业技术,改变着自己的人生。

      积极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带领群众“摘穷帽”

      政府送政策、送技术、送产业,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在不同贫困地区延伸相应的产业功能作用,对接各区域贫困户与产业生产、技术保障、市场运作的关系,做好精准“造血扶贫”。

      科技兴园绘生态画卷,惠政入户谱扶贫华章。合阳县金峪镇樱桃产业园以方寨村为中心,吸纳带动188户贫困户发展樱桃产业1124亩,采取“支部+协会+园区+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领贫困户换“穷业”,拔“穷根”。

      贫困户王富亮从开始的3亩樱桃到现在的8亩,收入翻了三番,一年9万的收入让村里的其他贫困户“红了眼”,可前期大笔资金的投入也让其他贫困户望而却步。

      金峪镇为了彻底让群众脱贫,举全镇之力,从购苗栽植、技术指导、销售服务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加大了生产路、滴灌、地膜等配套设施的扶持力度,降低了贫困户投资成本,解除了后顾之忧。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如今贫困户雷建周节省了20000余元的种植成本,樱桃从2亩扩大到12亩,向自己的“致富梦”靠拢。

      金峪镇人武部长雷立群告诉记者,如今这里的樱桃不但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还树立品牌意识,注册“方寨红”商标,以品牌化销售,促进市场繁荣,加速产业扶贫进程。

      如今,金峪镇樱桃亩产可达2000~5000斤,均价15~18元/斤,年产值达20000~50000元,经济收入可观,让当地95%的贫困户坚定了“富起来”的信心,一步步实现脱贫“摘帽”。

      春光正好,合阳县脱贫攻坚扬帆起航恰当时,五月的阳光映射下,一串串青绿色、晶莹饱满的红提、樱桃笑吟吟地挂满枝头,一片片肥大的、碧绿的叶子遮在果实上,展现出产业扶贫的美好前景。

      扶贫政策暖人心给贫困户产业脱贫吃了“定心丸”

      南沟村支部书记肖万顺告诉记者,园区内红提能够达到亩产7000斤左右,纯利润8000~10000元,这离不开全县依靠产业脱贫攻坚的决心。

      据他介绍,合阳县开展葡萄年会等活动为当地红提打开了销售渠道,给农民产业转型吃了“定心丸”。此外,县果业局每年邀请西农大专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每年县财政投资100万培训经费,让全县3万左右的农民在基地完成培训,为产业脱贫不断“造血”。

      全县开展产业脱贫政策扶持以来,南沟6组的贫困户秦增虎因为政府的好政策也加入到园区发展起了种植产业。“我今年56岁了,出去打工不方便。前年村上人给我说政策好,我就在园区承包了5亩半地,先试着种红提。今年投资了7000多元搭避雨棚,肖书记不停地过来给我讲管理技术,他是高级职业农民,我信得过他,也信得过咱政府的好政策!”

      脱贫攻坚亮点纷呈多效机制让合阳全面脱贫

      2017年,合阳县在产业扶贫上更要进一步追赶超越,扶持苹果、红提、樱桃等产业大户1000户,从而带动贫困户8000户参与产业脱贫。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针对一些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的资金难题,该县配套实施“金融扶贫”,为其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小额贴息贷款1亿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合阳县的脱贫不但决心坚定,更是亮点纷呈,涌现出新一轮的扶贫机制。

      合阳“百村光伏扶贫电站”,异地招商投资1.87亿元,建设村级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20个,带动116个贫困村2100户贫困户发展光伏产业。目前1个村已建成并网发电,5个村正在建设,6个村完成桩基规划布放,落实贫困户1400户。项目建成后,帮助参与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中,合阳县始终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生态扶贫模式。以林业部门牵头,在县域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如今,3.5万亩(2万亩花椒、1万亩核桃、0.5万亩其他杂果或林下经济——药材牡丹)林业绿色产业脱贫规划已开始实施,7000余亩贫困村绿色经济林,为3640户贫困户种下了希望。

      经济增收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家园建设是提升贫困户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为了让贫困户住上安居家园,全县将完成10个移民搬迁小区建设,实现搬迁贫困户1415户4933人,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难题,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让贫困户拥有宜居宜业新家园。

      合阳县坚持以产业助民富、搬迁谋福祉、教育拔穷根,生态促和谐的全面脱贫攻坚思路,实施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兜底扶贫、光伏扶贫等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让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贫困户各显其能,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争取早日脱贫拔穷根致富奔小康!坡照村的红缇园。

     

    责任编辑:张玲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